为什么大学里的有些女生被称为“恐龙“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为什么大学里的有些女生被称为“恐龙“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大学里的有些女生被称为“恐龙“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希望有个依靠。事实上,志同道合未必对你有好处。想必你一定听说过所谓的共振现象。离得越近共振现象越明显,她会把你坏的一面全部吸收。所以,一般来说,离得越远的父母,子女越优秀。

恐龙中比较有名的有哪些?拜托各位大神
1.剑龙为一种巨大的恐龙,生存于侏罗纪晚期四只脚的食草动物。它们被认为是居住在平原上,并且以群体游牧的方式和其它如粱龙的食草动物一同生活。它的背上有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以及带有四根尖刺的危险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大约可达 12 公尺长和 7 公尺高,可重达 4 吨。 剑龙,也叫骨板龙,是一类体型较大的恐龙,它们的背上长着许多骨板,尾端具有长刺,样子怪诞不经。如果我们不是从地层中发现了它们的骨骼化石,谁都不会相信在地球上曾经生活过这样奇特的动物。 剑龙是完全用四足行走的恐龙。大小与大象差不多,但体形却大不一样,前肢短,后肢较长,整个身体就像拱起的一座小山,山峰正好处在臀部。令人惊奇的是,从发现的化石得知,剑龙的背上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从颈部排到尾巴,宛如一把把插着的尖刀。这些骨板有什么用处呢?长期以来,不少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但是意见不一,至今还是一个悬案。有人认为,骨板可以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因为在侏罗纪的时候,陆地上的恐龙开始繁荣起来,肉食龙个体逐渐增大,这对食植物的剑龙威胁是很大的,剑龙只有以背上“刀山”一样的骨板防御敌人了。但是,身体裸露的地方怎么保护呢?所以有人又认为,骨板实际上是一种“拟态”,用于迷惑敌人。剑龙的骨板上带有各种颜色的皮肤和一簇簇像本内苏铁植物一样的东西,把自己装扮得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近年来,有人又提出了新看法,认为剑龙的骨板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当剑龙觉得体温太高时,就爬到阴凉处,这时就有大量血液流到骨板里,通过骨板散发热量,这是变温爬行动物的一种特殊适应方式。 虽然剑龙的个头如大象,但头很小。一个小脑袋如何指挥庞大的身体运动呢?有人认为,在剑龙的臀部还有一个扩大神经球,大约是脑子的20倍大,它能指挥后肢和尾巴的行动,所以有人说剑龙有两个脑子。看来,剑龙移动它那粗重的后肢和活动它那强劲的尾巴,要比运用头脑肯定要重要得多。因为,剑龙通常生活在灌木、丛林之中,不时地选择一些细嫩的枝叶为食;但是如遇到肉食龙来侵袭它时,它会用钉子般的尾刺鞭打它们,与敌人决一雌雄,这时第二大脑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世界上的古生物学家对剑龙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历史,自那时以来所发现的剑龙化石,大多是支离破碎的,完好的标本比较少。在少数完好的标本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886年费奇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现的“典型”的剑龙。它是一具有相当完美头骨的骨架化石,百余年来,世界各国古生物学家再也没有找到过这样完整的骨架化石。此外,非洲坦桑尼亚的刺棘龙骨架标本,虽然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但头骨保存不全,整个骨架也是拼凑起来的。 2. 暴龙又名霸王龙,模式种与目前唯一的有效种是雷克斯暴龙(Tyrannosaurus rex),或称雷克斯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身长约13公尺,体重约7公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垂克阶最後300万年,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後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广。 暴龙的属名在古希腊文中意为「暴君蜥蜴」,种小名在拉丁文中意为国王。有些科学家认为亚洲的勇士特暴龙(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龙属的第二个有效种,而其他科学家则认为特暴龙是独立的属。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暴龙科的种已被提出,但它们多被认为是暴龙的异名,或被分类于其他属。 如同其他的暴龙科恐龙,暴龙是二足、肉食性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并藉由长而重的尾巴来保持平衡。相对于它们大而强壮的後肢,暴龙的前肢非常小。长久以来,暴龙被认为只有两根手指,但在2007年发现的一个完整的暴龙化石,显示它们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龙可能是种顶级掠食者,以鸭嘴龙类与角龙下目恐龙为食,但有科学家认为暴龙是种食腐动物。虽然目前有其他兽脚亚目恐龙的体型与暴龙相当,或大于暴龙,暴龙仍是最大型的暴龙科动物,也是最著名的陆地掠食者之一。 目前已有超过30个雷克斯暴龙的标本被确认,包含数具完整度很高的化石。暴龙的大量化石材料,使科学家们有足够的资料研究暴龙生理的各个层面,包括生长模式与生物力学,有些研究人员也发现了软组织与蛋白质。但霸王龙的食性、生理机能以及移动速度,仍在争论当中。 霸王龙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陆生性食肉类,体长15米,仅头部就有1.5米长,身高达6米。头骨笨重,高而侧扁,具有两个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椭圆形。牙齿极为发达。在齿骨、髃骨和前关节骨之间有粗大的活动韧带固着痕迹 ,颈骨较短,有9~10个颈椎,其构造特点是短宽型。肩带退化,肩胛骨细长,而肱骨短小,长仅有肩胛骨的一半。前足退化细弱,仅有二指,亦可能残存第三指。霸王龙腰带非常发育,结构极为紧凑,不仅肠骨与荐椎紧密愈合,坐骨与耻骨的远端也彼此贴合在一起;其耻骨远端扩粗呈足状突,而坐骨远端为棒状。这样粗壮的腰带结构,表明其后肢活动强烈。霸王龙主要生活在丘陵区,以植食性的爬行动物为主要的捕食对象。由于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霸王龙在晚白垩世最晚期时绝灭了。 霸王龙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机。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是一种非常致命的凶残恐龙,它在恐龙世界中的“暴君行径”是名不虚传的。其硕大颚骨和锋利牙齿能够将猎物撕裂成牙签大小。这种恐龙的体型很庞大,体长40英尺,身高20英尺,体重近1.6万磅。 霸王龙是两足行走,在0.65亿年前白垩纪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广阔地域。目前,科学家们仍置疑是否霸王龙是动作迟缓的食腐动物还是动作敏捷的掠食性动物,但无论它的食物是活着的还是死的,它口中的猎物一定很大,这种食肉性恐龙进食时一定非常血腥。 3.翼龙(Pterosaur)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会飞并很可能是温血动物。中生代三叠纪出现在地球上的翼龙是最早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但有人怀疑它只是徒有虚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脑中处理平衡信息的神经组织相当发达,翼龙不仅能像鸟类一样飞翔,而且很可能是飞行能手。 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使用计算机分层造影扫描技术,依据化石建立了翼龙大脑的三维图像。图像显示,翼龙的小脑叶片相当发达,其质量占脑质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动物中比例最高的。与之相比,擅长飞行的鸟类的小脑叶片也只占其脑质量的1%到2%。 最大的翼龙是披羽蛇翼龙。展开双翼有12米长,相当于一架飞机大小。 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隐居森林翼龙,翼展仅25厘米,相当于一只燕子或麻雀大小。 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发现。今年6月10日,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学术刊物———英国的《自然》杂志上。由于这次重大的发现,《自然》杂志还在其网站首页“今日新闻”栏目中同时配发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图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也报道了这一重要。由于这样一块无比珍贵化石的发现,今天的人们已获得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翼龙这类与恐龙同时出现又同时绝灭,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飞向蓝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动物和鸟类一样卵生。 早在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汪筱林就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一项重大发现。据说那是一个尚未出壳的翼龙的化石,发育中的翼龙胚胎,骨骼了了,清晰可辨。 它是汪筱林和同事周忠和两位研究员在辽西热河生物群中考察时发现的。化石产自辽西锦州义县一个湖泊沉积的地层中,距今约1.21亿年。这一地点曾经发现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鳍鱼、满洲鳄以及一些翼龙和鸟类化石。 然而,它的重要意义似乎远不止于此,在科学探索的路上,它更像一个神奇的时空穿梭机,从1.21亿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能够管窥史前翼龙生息的许多细节。 胚胎化石传达了最明确的信号:翼龙,与鸟类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卵生而非胎生。 4.伶盗龙(学名:Velociraptor)又译迅猛龙、速龙,在拉丁文意为「敏捷的盗贼」,是一种蜥臀目兽脚亚目驰龙科恐龙,大约生活于8300 至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伶盗龙的模式种为蒙古伶盗龙(V. mongoliensis),也是目前唯一确定的已知种。伶盗龙由著名古生物学家奥斯本于1924年在蒙古发现,这是第一种亚洲驰龙类。其他驰龙类皆在北美洲发现 伶盗龙的体型接近火鸡的大小,小于其他的驰龙科恐龙,例如恐爪龙与阿基里斯龙,但它们之间仍有许多相同的生理特征。伶盗龙是种二足、肉食性的有羽毛恐龙,具有长而坚挺的尾巴,低矮的头颅骨,以及朝上微翘的口鼻部。 伶盗龙尖牙利爪,能高速奔跑,加上它家喻户晓的知名武器——长约九厘米的第2趾是它捕杀猎物的主要武器。其捕猎手段为: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举起第2趾,先用前肢上的利爪勾住猎物,一跃而起,用镰刀足扎进猎物的腹部,然后用力撕咬猎物的脖子等致命部位,开膛破肚,一下置于死地。 由于沙漠之中的降雨主要集中在一个月里,这时食物充沛,没有形成大群的必要,所以这时它们会结成小群行动,到了旱季,猎物渐渐稀少,它们往往集结成大群,以便捕杀大猎物。 迅猛龙往往选择大部分动物都处在繁殖期的雨季捕猎小动物迅猛龙通常在小猎物频频出没的沙丘,林地边缘或固定水源进行埋伏。当猎物进入视线时,它们就会更加谨慎,慢慢潜伏到离猎物100米左右的地方,做好冲刺的准备。然后,它们会一跃而起,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冲向猎物,再开膛破肚,慢慢享用。 到了旱季,其他恐龙开始了小规模的迁徙,大漠上数量最多的是似鸡龙但是,似鸡龙常常在开阔地段行动,根本没有遮挡物进行埋伏。所以,它们只能采取正常的追逐策略。当似鸡龙群发现迅猛龙之后,会迅速逃跑。但是,虽然似鸡龙的速度很快。但是,他们很没耐力,过不了多久就慢了下来,这时的迅猛龙会分离出来一个单独的目标,把它包围起来,然后围成梅花阵再渐渐收缩阵型。内圈的迅猛龙会跳到猎物身上,用前肢抓住猎物,后爪刺进猎物身体里,然后向后猛拽,再迅速跳开,即使猎物没有被它拽倒,那也会在几轮进攻之后失血过多。接下来,就可以慢慢享用了。 5. 迷惑龙可能是所有恐龙中最受宠的一群,曾经广为人知的名字是雷龙(brontosaurus),今天它失掉这个熟悉的名字,主要因为古生物学家在命名上如此的严谨与吹毛求疵。它可能重量达二十七公吨,而大约体长二十三公尺,它的脖子六公尺长,实际上比体躯还长。它的尾巴大约长达九公尺,它站立到臀部,大约四公尺半高。而它身体后半部比肩部高,但当它以后脚跟支撑而站立起来,它真像是高耸入云。它可能生活在平原与森林中,并可能成群结队而行。它可能受到巨龙(megalosaurus)的攻击而为其假想的猎物。 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北美洲丛林,午后时分,翼龙和始祖鸟在树上歇着,偶尔扇动几下翅膀,林中时而传来几声昆虫的鸣叫。突然,传来“轰”、“轰”的声音,由远而近,越来越响,好像雷声一样沉重。然而,天上除漂浮的朵朵白云外,一碧如洗,毫无变天的迹象。晴天打雷,岂不是咄咄怪事!原来这不是天上的雷声,而是丛林里走出了一只大型蜥脚类恐龙。因其脚步沉重,声音巨大,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所以古生物学家给这种恐龙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做雷龙,意思是“打雷的蜥蜴”。 雷龙体躯庞大,重约40吨,体长可达24米。四肢粗壮,脚掌宽大,脚趾短粗,前脚上具有1个、后脚上具有3个发达的爪子。雷龙自发现以后,便“身世”不凡,起初人们把它视作最重的恐龙。尔后,美国一家石油公司耗费巨资,用它的复原形象作广告,使其普及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最强恐龙排行榜前十名
最强恐龙排行榜前十名是梁龙、异特龙、伤齿龙、玛君龙属、甲龙、剑龙、棘龙、霸王龙、犹他盗龙、南方巨兽龙等。
1、梁龙
梁龙看起来是温和的,似乎和凶猛沾不上边,但事实上这个长100英尺的蜥脚类恐龙有一条20英尺长的尾巴,它可以像鞭子一样轻松的将敌人击败。
2、异特龙
异特龙看起来十分的强壮凶猛,与它们外表不符的是,它们的智商其实并不高,有时在陷入困境时往往很难逃脱。
3、伤齿龙
伤齿龙的体型与其他恐龙相比并不占优势,但它们有着一个十分聪明的大脑,它们通常不采用蛮力捕捉猎取,而是靠计谋去捕食,有很多时候都是多想披靡的。
4、玛君龙属
玛君龙属曾被称作“食人族恐龙”,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人类的存在,之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它们还会残杀同类。体型较大的玛君龙属可能会在极端饥饿的环境下捕杀其他较小的玛君龙属,亦或者吃掉已经死亡的同类尸体。
5、甲龙
甲龙其实属于剑龙的近亲,它们同样都是用尾巴攻击猎物,其不同之处在于甲龙的尾巴十分的沉重,对被攻击的猎物而言就像是一把巨大的铁锤,武力值十分的强悍。
6、剑龙
剑龙的脑袋较小,尾巴上有一条危险的尖刺,它的夺命招式就是用灵活又狠厉的尾巴去抽击其他猎物的头颅,往往都是一招致命。
7、棘龙
评选网
棘龙的体型巨大,它还有着一个特有的绝招,那就是游泳。这种巨型的捕食者可以在河道中一待就是一天,张开如鳄鱼一般的下颚,等着鱼儿自动上门。
8、霸王龙
在很多小伙伴心中霸王龙就是最强的恐龙,这跟它们的名字也有关系,“霸王”二字一听就十分的霸气。当然,它们也确实当得起霸王的称谓,它们的体重一般在5吨-8吨之间,眼神犀利、牙齿锋利,总而言之是相当的可怕的。
9、犹他盗龙
犹他盗龙成年之后体型十分巨大,它们的性格相当的凶残,而它们弯曲而又锋利的爪子则成为了它们最有利的武器。
10、南方巨兽龙
南方巨兽龙出现在白垩纪时期,生活在南美洲的恐龙往往要比其他地方的恐龙显得更加高大勇猛。而南方巨兽龙就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恐龙,它们的体重一般在9吨左右,是一种三指食肉的动物,它们只要一出现其他的动物只会纷纷惊慌逃跑。
以上就是为什么大学里的有些女生被称为“恐龙“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评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