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4 09:53:33 | 评选网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状元是最高的等级,但是古代的状元拿到现在来,该是什么级别的大学生呢? 实质上古代科举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和秀才。科举考试名列第一名的称作为“元”,乡试第一名称作“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作“会元”,殿试第一名就称作为“状元”。
我们可以类比现在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状元就相当于国家公务员考试最牛逼的职位中的笔试第一和面试第一。 要知道公务员考试,虽然报名的人数非常的多,同时每一个职位都有成百上千的人竞争,但是公务员考试并不仅仅只需要应试能力好就能上,还需要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等文化思想内涵的要求。
状元放在今天就相当于江苏市的高考第一名,或者是公务员考试中国务院直属单位的笔试面试第一。 学历仍然是大学本科学历,但是大学本科学历的含金量各有不同。 含金量高的就如同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整个进校生中的第一名。含金量低的本科就之前现在的三本独立学院,刚好压线的最后一名。
虽然两者都是本科,但是一个北京大学的状元和一个三本学校的第一名,含金量是千差万别的。 所以当时的状元,至少也是每年从全国的读书人中选拔出来的。 硕士学历和本科学历之间也是有差别的,一个好一点的985本科要比一般二本学校的硕士要吃香的多, 所以单单就学历而言,并不能衡量状元在当时社会的地位。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还未毕业或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毕业走进社会的一群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具有开拓性的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那么大学生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大学的雏形
在古埃及,法老神庙的一个功能就是教授知识和研究学术,古希腊著名的学者毕达哥拉斯就在那里学习过。这些神庙有点像后来中国的国子监,是全国最高等的学府。在孔子和毕达哥拉斯时期,东西方在高等教育上的理念并没有大的区别,传道的重要性要高于授业和解惑。作为学生,他们追随老师不只是为了学习谋生的手段,比如孔子的门徒子贡谋生靠做生意,但是他从孔子那里学到的是如何成为“士”的修养。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在长安兴办了太学。
近代大学的诞生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学University一词,起源于过去的拉丁语Universities,意思是有一种包括老师和学生在内的团体,它受到由领主认可的契约的保护,这个团体的管理(比如招收学生的条件、聘用老师的条件、学生完成学业的认可)是独立于所在地治辖权的。大学并非简简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学校。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术自由,从根子上讲来源于此。1170年,一所重要的大学在巴黎成立,这就是巴黎大学。这所大学不仅成为了欧洲最著名的大学之一,还成为了欧洲最著名的有“大学之母”美称的大学。现代大学以此为开端,开始蓬勃发展。
秀才的才智相当于一本到研究生之间,文凭相当于现在的大专,谋生能力大概相当于当今社会的大、中专学历。
秀才是古代功名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等级,很难直接与现代的学历制度相等同。具体从以下方面参考:
一、谋生能力相当于当今社会的中、大专学历
古代秀才如果考不上举人,通常便可以蒙学为生,就是说可以在乡村地方找一处小屋子教育小学生,这称为蒙学。而当今做小学教师,至少也得中专到大专文凭,而社会上的补课班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则更高。由此可以大致知道,秀才谋生能力大概相当于当今社会的大、中专学历。
二、政治与社会地位方面,相当于本科学历
古代秀才是一种功名,这就有了其政治地位了。虽然没有通过科举得到官职,但公堂之上,秀才能够自称学生且不用下跪。这就好比今天的人,进了大学,读了本科或 硕士研究生 ,具备了与主流社会进行有效的交流与领悟的基础,却很难胜通过 公务员考试 取得官职。
古代的秀才还不够授予官职的资格,而今天考一个公务员,或者找一好一点的工作,至少也要本科。由此可见,秀才在政治与社会地位方面,相当于本科学历。
三、智力水平大致相当于当今社会的一本到研究生学历
秀才是古代 科举考试 中产生的最低一级的知识分子,而科举是当时国家最重要的人才选拔考试,相当于现在的高考。 高等教育 最低级别 文化程度 为大专,故现今的大专文凭可与秀才相提并论。
但是古代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比较低,尤其是一般落后地区,往往一个村只有一个老秀才能够主持一个村级 行政单位 的文化活动,比如初级教育,文化活动等,而当今社会学历泛滥成灾,学生学智较差。
从人口比例和综合素质上讲,古代能够考上秀才的人的智力水平大致相当于当今社会的一本到研究生之间的水平。
扩展资料
古代科举等级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 解元 ,会试第一称会元。 殿试 第一称状元。制度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榜眼”是 中国科举制度 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 三鼎甲 ”。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通过最后一级 中央政府 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评选网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秀才
2024-02-13 02:17:31
2024-02-11 01:14:15
2024-02-13 01:24:46
2023-11-30 23:35:47
2024-02-14 10:03:32
2024-02-14 09:53:33